金正恩力推的朝鮮導彈總局,造出了哪些新導彈?
據朝鮮中央通訊社消息,2月8日晚,朝鮮人民軍建軍75周年閱兵式活動在平壤金日成廣場舉行。大同江畔的煙花,人民軍空軍及空降兵的高難度表演,榮譽部隊高舉戰旗的游行,揮舞國旗的觀眾,一如往常。但在“五年來最緊張”的半島氣氛中,本次閱兵式亦有諸多新變化。
一方面,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攜妻女出現在主席臺上,被朝鮮攝影師記錄下“溫馨畫面”;另一方面,空前數量的“火星-17”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駛過金日成廣場,疑似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緊隨其后,讓韓美媒體及分析人士對“下一次核試驗將近”更加擔憂。
“朝鮮的閱兵式主要還是針對國內觀眾。但對國際社會來說,這次的最大新聞顯然是:朝鮮宣稱其至少擁有11枚可以搭載核彈頭打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紐約亞太和平研究所前所長馬克·巴里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有些人質疑它們是否反映真實的核打擊能力,但這至少體現了朝鮮核武力的發展方向。”
在這種背景下,2月6日首度對外披露的朝鮮導彈總局,已被認為在朝鮮軍事體系中占據特殊且重要的位置。
2月6日, 在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擴大會議上,在金正恩(中)座位后方,正中是勞動黨黨旗,黨旗右側第一面旗幟即為導彈總局旗幟。圖/澎湃影像
與以往一樣,朝鮮人民軍建軍75周年閱兵式先有功勛部隊游行,其次是分列式,最后是武器展示環節。韓聯社指出,朝方一般將威力強大的武器或新型武器安排在閱兵式末尾。2月8日晚壓軸出場的,先后是戰術導彈方隊、遠程巡航導彈方隊、戰術核武器運用部隊方隊和洲際彈道導彈方隊。朝中社稱,這些大型發射車編隊展現了朝鮮國防力量變革發展面貌和“最大核攻擊能力”。
引發輿論關注的,首先是洲際彈道導彈方隊中的大型發射車。朝鮮媒體沒有明確公布導彈型號,但這些導彈的形態及11輪發射車樣貌、涂裝,都與“火星-17”型洲際彈道導彈一致。其中,領頭的編號321號導彈發射車,去年11月剛被授予英雄稱號。
朝鮮一直將洲際彈道導彈(ICBM)視為核力量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朝鮮密集進行核試驗的2017年,其洲際彈道導彈研發正式進入國際社會視野。2017年7月,朝鮮兩次公開試射名為“火星-14”的導彈,韓國國防部研判后將之界定為洲際彈道導彈。
2019年2月朝美河內會晤以談判破裂告終后,朝鮮于5月重啟導彈試射活動,并于12月宣布有關火箭發動機的“重大試驗”成功,韓國國防部認為這和洲際彈道導彈研發相關。2020年10月10日,搭載“火星-17”的發射車車隊首次在勞動黨成立75周年閱兵式上亮相,此后又在2021年和2022年的三次閱兵中出現。
但是,在之前四次閱兵中,“火星-17”發射車都僅出現四輛,韓聯社曾援引專家分析稱,這可能緣于洲際彈道導彈及其載具的生產數量有限。而這一次,朝鮮中央電視臺播出畫面顯示,跟在321號發射車之后的,至少還有十輛“火星-17”發射車。換言之,朝鮮在本次閱兵式上展出的洲際彈道導彈數量,相比此前歷次閱兵,已經實現了“幾何倍增長”。
同時,這也是“火星-17”被韓美政府認定為“具備戰斗力”后的首秀。2022年3月到5月間,朝鮮多次試射“火星-17”,其中多次被韓美政府判斷為“不成功”或“實為舊型號”。但11月18日朝鮮再次試射“火星-17”,被各方確認為更具威懾力的新型導彈。韓國專家分析稱,其有效射程不止于“到達美國本土”,而是“覆蓋美國領土”。
朝中社2月8日就人民軍建軍75周年發布報道,也在梳理近年的軍事斗爭時特別提到“火星-17”試射,稱其“大快人心的雷聲壓制敵對勢力冒險的侵略戰爭挑釁活動,使他們嚇得膽戰心驚”。
《韓國先驅報》指出,這次“火星-17”發射車以空前的數量出現,“清楚地表明朝鮮不懈開發并大規模生產可以打擊美國本土的強大戰略武器”,這與朝鮮年初提出核武庫“幾何倍擴容”、朝鮮導彈總局近日公開亮相等舉措前后呼應。
也有分析認為,這種“幾何倍增長”并不意味著朝鮮洲際彈道導彈存量倍增,而是意味著朝鮮具備了自主研發、生產發射平臺的能力。在2020年的“火星-17”導彈首秀之前,朝鮮在閱兵式中展示洲際彈道導彈時,發射車的數量也一直維持在4輛。
美國核武器問題專業智庫詹姆斯·馬丁防擴散研究中心曾在報告中認為,任何洲際彈道導彈在研發過程中,都不會缺乏可以用于展示的模型,“只出現4輛”反映出朝鮮缺乏制造重型發射車的能力。而本次閱兵錄像證明,朝鮮可以投入使用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已有十多輛。這有可能極大提高朝鮮核武器的機動能力和生存能力。
2月8日晚,在“火星-17”車隊之后,還有一個“型號不明的導彈”壓軸出場。朝中社在報道中并未指明該方隊的身份,僅以“戰略導彈部隊”概括。但根據朝鮮媒體播發的照片和錄像,確實有4輛搭載新型導彈的9輪發射車,最后成單列縱隊通過金日成廣場。該車隊和“火星-17”車隊之間并無指揮車相隔,顯示它們都屬于洲際彈道導彈方隊。
韓國國防安全論壇秘書長申鐘宇分析稱,出現在“火星-17”型導彈后,意味著這種新武器可能威力更強大,或許是搭載新型固體燃料發動機的中遠程導彈。2022年12月,朝鮮在西海衛星發射場測試了一種新型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然鶉H和平基金會核計劃高級研究員潘達(Ankit Panda)稱,如今這種新武器出現在閱兵式中,可能意味著朝鮮的固體燃料發動機研發取得長足進展,足以推出新型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
朝鮮經常通過閱兵式展示新型武器。自2020年10月在閱兵中披露“火星-17”洲際彈道導彈后,2021年和2022年4月的閱兵式中,都有新型導彈亮相。但完成國際社會公認成功的導彈試射,則多是在閱兵式展示之后。
《韓國先驅報》因而援引專家分析稱,展示新武器未必意味著形成戰斗力,但代表了朝鮮未來一段時期的軍工研發方向。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比液體燃料導彈發射周期更短、生存能力更強,因而獨具優勢。以此為方向,意味著朝鮮導彈總局的關鍵任務之一,是實現朝鮮遠程打擊能力的多樣化。
朝鮮導彈總局是朝鮮2月6日剛剛對外披露的新機構。當天,金正恩出席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主題之一是“采取從根本上改進和加強軍事工作的機構編制措施”。朝中社次日刊發的照片顯示,金正恩座位后方掛著的一面旗幟上,印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導彈總局”字樣及徽標。2月8日,這面旗幟再次出現在金正恩對“武裝力量主要部隊旗幟”的檢閱現場。
在前述會議的會議室背景中,勞動黨黨旗居于正中,黨旗兩側分別是導彈總局旗幟及人民軍陸軍軍旗。陸軍旗幟之后,可見人民軍海軍、空軍等軍兵種軍旗;導彈總局旗幟之后,則能分辨出勞動黨軍事部旗幟等。從排列順序及其他并列旗幟的內容,可以看出導彈總局在朝鮮軍事體系中的特殊且重要的位置。
朝鮮導彈總局的具體職能,也可以從其徽標圖案判斷。圖案中心是一枚垂直升天的導彈,韓聯社稱“貌似火星-17”,其背景是原子符號與群星閃爍的太空。韓國國防安全論壇秘書長申鐘宇、韓國統一研究院朝鮮研究室主任洪珉等專家均指出,徽標透露出朝鮮導彈總局是圍繞“能搭載核武器的導彈”而設立,其核心工作指向洲際彈道導彈。
朝鮮導彈總局旗幟上還標注有“2016年4月30日”的日期。觀察與其并列的人民軍陸?哲娖鞄,上面都繡有成軍日期。2016年到2017年正是朝鮮密集進行核試驗及載具試驗的周期。據洪珉介紹,朝鮮于2016年“擴大和改組第二經濟委員會下處理導彈開發計劃的總局”,成立了隸屬于勞動黨軍工部的火箭工業部。
聯合國安理會2017年6月通過對朝制裁的2356號決議時,其附件如此介紹朝鮮第二經濟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監督朝鮮彈道導彈生產并指導朝鮮礦業發展公司,該公司是“朝鮮主要軍火商以及彈道導彈和常規武器相關物品和裝備的主要出口商”。而美國政府財政部2022年對朝鮮火箭工業部進行單邊制裁,其文件介紹稱,該部門“隸屬于朝鮮軍需工業部,負責監督朝鮮的彈道導彈計劃”。
據此,洪珉推測,朝鮮導彈總局很可能是由軍工部所屬、2016年組建的火箭工業部升級而來,其源頭則是第二經濟委員會時期負責指導、保障導彈生產的部門。如果這種推論可信,則朝鮮導彈總局至少承接了原軍工部門有關導彈規劃、生產等主要職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12月召開的勞動黨中央八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上,被美國財政部以參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彈道導彈研發為由列入單邊制裁名單的新任平壤市責任書記金秀吉、前軍需工業部長俞鎮分別晉級政治局候補委員和中央委員。當時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朝鮮核武器及軍工發展進入新階段。但目前尚不清楚誰被任命為導彈總局的負責人。
與火箭工業部、導彈總局的機構改革幾乎同步的是,根據2月8日朝鮮武裝力量主要部隊旗幟檢閱式的照片,“火星-17”洲際導彈部隊于2022年11月正式建立。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朝鮮研究系教授樸元坤認為,這些體制變化,是朝鮮推進核武器載具生產、研發、運作制度化的關鍵一步。
雖然朝鮮核打擊能力的升級在閱兵式上再次得以展現,但美國專業分析網站38North等機構基于近期衛星圖像稱,目前還看不到朝鮮立刻進行下一次核試驗的動向。但如果朝鮮短期內不進行核試驗,卻公開“幾何倍”擴容的核武庫、升級核武器載具、研發并批量生產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等,半島各方會如何應對?
2017年11月,朝鮮完成試射“火星-15”導彈,外界推測可能達到朝方界定的洲際彈道導彈標準,即可以打擊美國本土。這是2016年到2017年半島緊張局勢期間朝方最后一次洲際導彈試射活動。處于恐慌中的韓國社會,超七成民眾支持引入部署美國戰略武器。
但當時剛剛上任的韓國總統文在寅堅持陽光政策,否認“半島危機說”,并在平昌冬奧會等具體事宜上持續釋放積極的對話信號,最終實現2018年朝韓領導人對話的歷史性突破。在2018年9月舉行的朝鮮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中,“火星-14”和“火星-15”導彈發射車均未出現,這被外界解讀為來自朝鮮的緩和姿態。
然而,在2017年半島危機中,為回應韓國社會的擔憂,文在寅政府將韓國部署美國戰略武器的“紅線”界定為“朝鮮完成開發部署搭載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當時韓方稱,為確保洲際導彈性能的可靠性、穩定性、精準性以及重返大氣層能力,并達到真正打擊美國本土的水平,朝鮮“還需耗時兩三年”。
如今,自朝鮮2019年重啟導彈試射工作開始,兩三年的時間已經過去。2022年5月韓國新總統尹錫悅上臺后,擯棄文在寅的對朝政策,試圖以“最大施壓”換取朝鮮暫停核武器研發。隨著韓美聯合軍演恢復并擴大、美軍高層頻繁訪問首爾,朝鮮也在2022年下半年進入了五年來最密集的導彈試射周期。
韓軍聯合參謀本部近期多次表示,對于朝鮮洲際彈道導彈是否已全面形成戰斗力、突破“紅線”,韓美軍方正加緊研判。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2023年1月訪問韓國時,“戰略武器入韓”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議題。
高麗大學教授、原韓國國家統一顧問委員會總干事南成旭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一旦韓方判定朝鮮越過“紅線”,很可能會加速F-35先進戰斗機等“戰略武器”在韓部署。這也可能導致局勢“循環升級”,引發朝鮮進行第七次核試驗等更大的危機。“如果局勢發展到朝鮮進行核試驗,則韓國擁有或部署核武器的訴求也會高漲。”
然而,如此循環升級無益于解決半島核危機?▋然鶉H和平基金會核計劃高級研究員潘達指出,韓美對朝鮮進行軍事威懾,其有效程度取決于“一次性全面打擊和解除朝鮮全部核能力”的可能性。但在本次閱兵中,不論是新出現的固體燃料火箭還是大量增加的發射車,都展現出朝鮮洲際彈道導彈更多樣化和更強的生存能力,“韓美已經無法自信地確保對朝鮮核武庫的全面打擊會成功”。在此背景下,“最大施壓”和“戰略武器入韓”已經無力阻止朝鮮的核武器研發。
馬克·巴里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解決半島核危機,關鍵仍是要認識到朝鮮發展核武器的根本需求。“由于烏克蘭危機升級帶來的國際局勢動蕩,我認為朝鮮正試圖找到一種新的生存方式。”
巴里回顧了他過去20年間同朝鮮高級官員們的對話,認為金正恩執政以來的朝鮮一直尋求建立更平衡的外交和安全戰略,從而在東北亞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在理想的情況下,朝鮮希望通過2018年、2019年的接觸與美國開啟雙邊關系正;,但這次嘗試的失敗可能增加了朝鮮對美國政府能否成為可靠伙伴的懷疑。”巴里說,“此后至今,朝鮮每天都在努力證明自己(在國家安全上的)獨立能力。但其最終目標依然是追求更平衡、穩定的東北亞安全秩序,這一點并未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政府并未急于宣布朝鮮“越過紅線”,這為局勢緩和留下了一線希望。青瓦臺原國政運營室局長權起植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當前朝美之間的對話通道依然暢通,“希望美方愿意推動真正的、涉及制裁問題的‘大交易’,韓國政府也能營造對話氣氛,而非升級安全危機。”
2月初,韓國統一部長官權永世請求佛教界支持,以幫助改善緊張的朝韓關系并恢復與朝鮮的非政治領域交流。他表示,交流“是為了恢復南北之間的民族同質性”。
發于2023.2.20總第1080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朝鮮導彈總局首度亮相
下一篇:沒有了
- 朝鮮勞動黨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疫情與臺風應對工作2020-08-26 10:53:50
- 朝鮮采取措施積極防范洪澇災害 多地發布暴雨警報2020-08-07 08:33:18
- 朝韓緊張局勢升級!韓媒稱朝鮮前沿部隊已"上刺刀"2020-06-19 08:41:16
- 金與正發表措辭嚴厲講話 半島局勢是否會倒退20年?2020-06-18 08:03:31
- 韓國軍方:若朝鮮采取實際軍事行動 將為此付出代價2020-06-17 11:21:06
- 文在寅寄語615宣言20周年 呼吁朝鮮勿關閉對話之窗2020-06-16 08:58:19